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 图片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筋髓功易筋经刚体·洗髓经重生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《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》在少林静一空悟禅师传授基础上,融合佛、道、儒三家修持之理及古医经精髓,将原本分离的《易筋经》与《洗髓经》合二为一,...
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筋髓功 易筋经刚体·洗髓经重生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《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》在少林静一空悟禅师传授基础上,融合佛、道、儒三家修持之理及古医经精髓,将原本分离的《易筋经》与《洗髓经》合二为一,形成十八卷体系化的内功典籍。其中"行身图说"作为第九卷核心功法,共含三十四势动作,专攻行走动态中的内劲修持,强调"动中寓静、形神合一"的武学境界。
据《达摩洗髓易筋经》记载,达摩祖师西归后,《洗髓经》由慧可携走云游,《易筋经》藏于少林壁中,二者长期分离传承。后世武学宗师洞察其互补性,将"易筋锻骨"与"洗髓炼神"结合,遂成《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》雏形。周述官于光绪年间得少林真传,亲身验证其祛病强身之效——原本身患沉疴,经年余练习竟"病去瘾除,体健身强",遂系统整理成书。行身图说作为其中动态功法代表,继承少林动功精髓,更融入道家导引吐纳之术与儒家养心之理,形成"以行促气、以气化神"的独特体系。
行身图说之妙,在实现"筋髓互炼"。习练时肌筋伸缩如弓张弛,促进气血渗入骨髓;骨髓充盈又反哺筋腱,形成"筋刚髓润"之态。如转辘轳势通过脊柱螺旋,激活命门真火,使"元精化气上贯泥丸";顿脚势借震动开阖骨窍,引清气入髓海,正合"易筋即洗髓,洗髓愈易筋"的阴阳互根之理。近代习者实证:每日晨练全套34势,三月后觉"骨缝生暖,步履轻捷如履棉",即髓海得养之验。
"正身松体为基,呼吸精炁为用,独立守神为本"。行身图说要求:
1.儒家养正:每势皆含"立身中正"之形,如阳掌伸身势要求"头顶青天脚踏坤",涵养浩然正气。
2.道家炼炁:辘轳转运势配合"吸沉丹田呼灌顶",实现小周天运转;高阶习法则"神炁相投入炁穴",引先天元炁洗髓。
3.佛家明心:"行走如观心"贯穿始终,要求"不著功法相",通过动态冥想臻于"肌肉若一,神形俱妙"。如近代修习者感悟:"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心为心",行功时化自我意识为旁观,达无我之境。
今人练习行身图说亦证实:持续百日可改善腰膝乏力,年余者筋柔骨坚,尤以顿脚势治足跟痛、转辘轳势活腰脊为验。
要言之,行身图说三十四势乃千百年武学智慧结晶,通过严谨的形气神统合训练,使习者外强筋骸、内洗髓质,终成"动如江河奔涌,静若山岳凝神"的武学真境。然其精髓不在架势多寡,而在"行功存想悟真机"——如先贤所言:"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",惟有心体并炼、知行合一,方得易筋洗髓之真谛。
【详细练法动作图解】
“行身图说”是《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》中的一个身位法,共34势,主要通过行走姿势配合手臂动作,达到调息、导气、通经络的目的。练习时需注意“正身松体,呼吸精炁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;神炁相投入炁穴”。
1. 左独步激洲势。这个姿势要求身体端正、头部直立,目光平视前方,伸展臂膀、伸直手臂,十指交叉,掌心朝上。右脚稳稳踩在地面,左脚弯曲膝盖并向右提起,然后尽力向左踢出,同时呼吸一次。这个动作仅左脚移动,身体其他部位保持不动,完成后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1)。
图片
2. 右独步澎洲势。此姿势的动作要领与左独步激洲势相反,左右脚动作互换,连续踢四十五次,每次踢动时呼吸一次,完成后顺势进行下一个姿势(图2)。
图片
3. 右御风著步势。这个姿势需要将左脚稳固踩地,右脚从踩地位置弯曲环绕,贴近左脚背,然后顺势向前蹬出,整个过程中身体其他部位保持不动,蹬出时呼吸一次,之后接做下一个姿势。手部动作和身体姿势等要求都与之前的姿势相同(图3)。
图片
4. 左御风著步势。此姿势的动作与右御风著步势相反,左右脚动作互换,连续蹬三十六次。加上之前独步瀛洲势的四十五次,总数达到八十一(九九之数)。每完成一次动作呼吸一次,做完这些动作后缓慢进行下一个姿势(图4)。
图片
5. 俯掌顿脚势。这个姿势要求双脚并拢,掌心由朝上转为朝下按压,脚尖抬起,脚跟重重落下,如此一抬一落,配合一呼一吸,重复二十一次。过程中保持身体端正、目光平视,其他动作要求都与之前相同(图5)。
图片
6. 宛转舒眉第一势。此姿势需将双手交叉,掌心朝内,贴近身体向上移动至两眉之间,此时手掌如同握住眉毛的样子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6)。
图片
7. 宛转舒眉第二势。这个姿势是将上一个姿势中握拳握住眉毛的双手向外翻扬,尽力展开,动作完成后呼吸一次,然后接做下一个姿势(图7)。
图片
8. 宛转舒眉第三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挺直脊梁,弯曲膝盖下蹲,后脚站稳、前脚垫起,双手握拳握住眉毛,手臂向后拉伸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继续做下一个姿势(图8)。
图片
9. 宛转舒眉第四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双手握拳尽力撑开,如同舒展眉毛的样子,下蹲姿势和呼吸次数等要求都与之前相同(图9)。
图片
右侧的宛转舒眉四个姿势完成算一次,再做左侧的四个姿势,左右各做一次算一轮,左右交替进行三轮,整套动作才算完成。
10. 左转辘 第一势。这个姿势要求右脚斜着站立,左脚水平伸出,使右脚跟横向对着左脚尖,身体随之倾斜,双手伸展臂膀、伸直手臂,掌心朝上,然后尽力向外撑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10)。
图片
11. 左转辘胪第二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朝上的双手握紧,伸展臂膀、伸直手臂,翻转拳头,向下移动至大腿两侧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继续做下一个姿势(图11)。
图片
12. 左转辘垆第三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两拳翻转朝上提起,紧紧夹住两腋,使臂膀与大腿相对,手臂与拳头平齐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12)。
图片
13. 左转辘轭第四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左脚收回,在右脚后方用脚尖点地,右脚保持不动,两拳顺势随着身体下蹲向下锤击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做下一个姿势(图13)。
图片
14. 左转辘鲈第五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双脚稳稳踩地呈斜站姿势,腰身起立向上伸展,双手握拳向下锤击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然后换做下一个姿势(图14)。
图片
15. 右转辘鲈第一势。此姿势的动作与左转辘鲈第一势相同,只是左右脚和身体方向互换,头部、身体、拳头和手掌都朝右,动作姿势和呼吸次数等要求都一样(图15)。
图片
16. 右转辘轭第二势。这个姿势的动作与左转辘 第二势相同,只是脚、身体、拳头和手掌的方向换为向右,呼吸次数等要求不变(图16)。
图片
17. 右转辘胪第三势。此姿势的动作与左转辘辅 第三势相同,只是脚、身体、拳头和手掌的方向换为向右,呼吸次数等要求相同(图17)。
图片
18. 右转辘毡第四势。这个姿势的动作与左转辘毡 第四势相同,只是脚、身体、拳头和手掌的方向换为向右,呼吸次数等要求不变(图18)。
图片
19. 右转辘 第五势。此姿势的动作与左转辘 第 五势相同,只是脚、身体、拳头和手掌的方向换为向右,呼吸次数等要求一样(图 19)。
图片
按照古人左右辘 转的方法,先进行左转,再进行右转,这种方式叫做单辘毡;左右同时转动,叫做双辘。练习时要按照图示左右交替转动三次,才符合左右轮转的方法。
20. 左插脚乘空势。这个姿势开始练习时要站稳脚跟,挺直脊梁,双手握拳,臂膀和手臂下垂,耳朵、胸口、鼻子相互对应,目光平视,牙关咬紧,口腔内保持特定状态(鹊桥高架),先呼吸三次。然后将左脚提起向前迈出一步站稳,左膝向前撑出,此时呼吸一次,接着提起右脚,然后做下一个姿势(图20)。
图片
21. 右插脚乘空势。这个姿势与后续姿势合起来,也叫日月图,或者太极图。它在调息、定气、集中意志、凝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和其他姿势相同。只是在收神的方法上,闭眼或者睁眼都可以,但眼睛观看的范围,近处不超过一尺,远处不超过五尺,这样才符合要求(图21)。
图片
此姿势的动作与左插脚乘空势相反,左右脚动作互换,动作姿势和呼吸次数等要求都相同。左右交替,缓慢行走一百步,每走一步呼吸一次;接着快速行走一百步,每走两步呼吸一次;然后再缓慢行走一百步,每走一步呼吸一次。总共走三百步,呼吸二百五十次,这算完成一盘。
右侧插脚乘空的两个姿势练习到这里,接下来可以下台旋转着继续练习。如果在丹台下不方便练习,既可以另外找时间和地点练习,也可以随时找地方练习,无论怎样都可以。
22. 顶上圆光上势。这个姿势的站立方法和环拱正立势相同,只是双手握拳下垂。等气息稳定后,双手贴近身体,从肚脐下方交替向上移动至头顶,形成圆形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22)。
图片
23. 顶上圆光下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位于头顶的双手,再次交替向下移动至肚脐下方,同样形成圆形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。然后引导气息回旋,连续做三次,每次呼吸一次,最后双手下垂恢复初始状态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23)。
图片
24. 游鱼摆翅后排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双手握拳,贴近身体向后摆动,两边的拳心朝上,同时吸气一次,然后快速做下一个姿势(图24)。
图片
25. 游鱼摆翅前分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双手握拳,贴近身体收回后转向身体前方,拳心朝上的双手从中间向两边分开,分开时呼气一次,这算一次摆翅动作。连续做三次摆翅动作,这个姿势的练习才算完成(图25)。
图片
26. 游鱼摆翅后捶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双手握拳,伸展臂膀、伸直手臂,贴近身体顺势向后挺直身体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然后快速做下一个姿势(图26)。
图片
27. 游鱼摆翅前推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仍然伸展臂膀、伸直手臂,双手握拳,贴近身体顺势向前推出,推出时吸气一次。接着重复捶击和推出的动作,捶击三次、推出三次,每次推出时配合呼吸,完成动作后缓慢做下一个姿势(图27)。
图片
28. 阳掌还原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伸展臂膀和手臂,将握拳的手打开,掌心朝外,向下垂落,同时头部和身体向上伸展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28)。
图片
29. 阴掌还原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伸展臂膀、伸直手臂,将手掌翻转使掌心朝外,向下垂落,同时头部和身体向上伸展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29)。
图片
30. 顺掌还原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双手掌心朝内,向下垂落,同时头部和身体向上伸展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30)。
图片
31. 握掌还原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双手握拳,顺势向下垂落,同时头部和身体向上伸展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31)。
图片
32. 顺气归田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右手掌按在黄庭上方(大致胸部位置),左手掌按在肚脐下方。用右手掌从上方往肚脐下方推,左手掌跟随右手掌,从肚脐下方沿着身体左侧向上移动至黄庭上方,再顺势推至肚脐下方。此时肚脐下方的右手掌也跟随左手掌,从肚脐下方沿着身体右侧向上移动至黄庭上方交界处。然后重复推运动作,每完成一轮推运,呼吸一次。如此推运二十一次,呼吸二十一次,在推运过程中,引导清气全部归入丹田,使气息聚集,为后续的坐功练习做准备,以充实脏腑(图32)。
图片
33. 叉手还原势。此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双手交叉放在大腿上方的大骨处,大拇指在前,其他四指在后,完成动作后呼吸一次,接着做下一个姿势(图33)。
图片
34. 拱立归位势。这个姿势是在前一个姿势基础上,将双手收回,环绕拱起恢复到气海位置(大致腹部位置),然后坐下,呼吸三次,呼吸节奏由急促逐渐变得舒缓。至此,“行身图”的所有姿势练习完毕,接下来可以进行坐功练习(图34)。
图片
《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》融合佛、道、儒三家思想
【佛家思想的融入】:书中强调“易筋”与“洗髓”两经的结合,“易筋主运,定镇之;洗髓主定,运导之”。引用佛经如《金刚经》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等,说明佛家的禅理与内功修炼密切相关。佛家的“空”与“无挂无碍”等思想,对修炼者的心性修养有重要影响,有助于达到“得大自在”的境界。此外,佛家的“不泥言筌”提倡宗旨,强调直接指明性地,这与内功修炼中“定功通关”“行住坐卧”等方法相契合。
【道家思想的融合】:修炼者需通过“采精华法”“揉腹法”等功法,达到“元精次第采补法”“炼元丹说”等境界。道家的“一气化三清”与儒家的“一气贯三才”、佛家的“一气成三宝”在本质上是相通的,都是通过调和身心、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来达到“存于心”的修养。此外,道家的“行住坐卧”“定功通关”等修炼方法,与佛家的“行禅”“坐禅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【儒家思想的融合】:儒家经典如《周易》《论语》《礼记》《孟子》等,强调“养身养心”“尽心知性”“动心尽心”等理念。儒家的“养身养心”与道家的“修真养性”、佛家的“明心见性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,都是通过调和身心、修养心性来达到“存于心”的境界。儒家的“六经四子书”所载的“养身养心”之法,与佛家的“明心见性”、道家的“炼精化气”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“三教合一”的修炼体系。
【三教参悟】佛、道、儒三家思想在修炼上是相通的,可以融合为“不二法门”。佛家的“空”与道家的“无为”、儒家的“中庸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,都是通过调和身心、修养心性来达到“存于心”的境界。修炼者应“参证儒书丹书医书”,以通晓佛经中的“梵语”与“理尚虚无”,并结合道家的“丹经医经”与儒家的“六经四子书”来理解“下手节目工夫”“河车搬运法门”“运定圆觉火候”等修炼方法。
佛家的“行禅”与道家的“行住坐卧”、儒家的“养身养心”在修炼方法上是相通的,都是通过调和身心、修养心性来达到“存于心”的境界。修炼者应“遵图行之,体觉舒畅”,通过“揉腹法”“采精华法”等功法,达到“老病全失,烟瘾断除,步履殊强,饮食差健,精神气力较前四十年,判若天渊”的境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